专家讲座-《了解孩子的大脑和专注力》 柯老师
让孩子成为专注者
——《了解孩子的大脑和专注力》后续报道
5月7日,湖南路凤凰书城的五楼报告厅中掌声不断,一场主题为《了解孩子的大脑和专注力》的公益讲座正在
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现场柯晓燕博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案例分析,带领大家走进孩子的大脑世界,让每
一个孩子成为专注者。

技巧一:家长要摆正自己的态度,切勿操之过急
孩子上课总是三心二意,学习成绩也不理想。这时候家长都会很担忧,“你怎么这么爱动啊,能不能安静地写会
作业?”像这样的话,不少家长估计对孩子念叨了好几次,可是孩子还是原样。时间长了,父母难免会有失去耐心的
时候,父母受影响脾气变差,而孩子不够专注的问题也不能得到解决,只能导致家庭环境的恶性循环。针对这种状况,
柯老师说: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,岁月不仅会让孩子的外貌发生变化,也会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痕迹,所以父
母的教育应该有耐心。”在讲座上,柯老师亲切地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比作是苹果树的逐渐长大,家长需要一步一步
地给孩子提供养分和呵护,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,要让孩子成为专注者,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良好的家庭
环境是孩子专注力形成的辅助因素,为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、爸爸妈妈和老师及时互相反馈孩子的状况,这些在孩子
专注力形成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。所以家长要选择正确的态度耐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。
技巧二:多在现实生活从多方面锻炼孩子的专注力
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,柯老师还不时和台下的观众交流互动,五岁的豆豆的妈妈接过话筒:“我们家孩子是学画
画的,当我发现她有时候做事不再专心时,我就会让她做一些她感兴趣的事,从而集中她的注意力。”柯老师赞许了这
位妈妈的观点,“现实生活中父母就应该多做观察者和辅助者,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。”在孩子成长的初期,他
们的专注力是可以慢慢培养和改善的。一顿营养的早餐,每天20分钟的户外运动……这些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,
其实都可以成为孩子专注力的辅助剂。“现场,有哪些家长是会每天都运动的?”柯老师一声问话,“1、2、3……”
现场只有6位家长是保持运动习惯,柯老师笑笑摇摇头。其实,据实践表明,如果孩子每天都能去安静环境譬如公园走走,
打打乒乓球、羽毛球,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到孩子良好专注力形成的,科学家也表示某种程度上体育运动的效果与药物的
疗效相当。可是,父母是对孩子习惯影响最直接的人,要形成好的生活习惯,这些改变有时应该先从父母身上开始。当
孩子在认真写作业、搭积木的时候,不少父母往往会主导孩子的行为——“你这题这样做是不对的”、“我觉得这个积
木这样搭会比较好”……对于这些行为,柯老师在现场表示要减少对孩子的评价,当孩子在做这些属于自己的事情时,
我们最好把主导权交给孩子,让他们学会思考,从而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,父母在旁边的干涉其实是对孩子专注力
的打断和干扰。日常生活中,类似这样的生活细节还有很多,柯老师建议家长们都不能忽视。

技巧三:孩子专注力也有先天因素,父母要学会预防
“柯老师,你说运动对孩子的专注力有帮助,我们家小孩从小就爱运动,更是每天都会打乒乓球,可是只要让他
学钢琴、看书,他就不能专心了。”坐在观众席上第一排的一位妈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。要注意了,作为儿童脑科
医生的柯老师对孩子一直有全面系统的了解,在答释这位妈妈时,柯老师就表明一些先天的生理上的状况也会影响
到孩子的专注力。你的孩子有习惯性的皮肤过敏症、先天性哮喘或者是反复感冒,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得当心了,这
些都是伤害孩子专注力的“杀手”,科学表明拥有上述某种状况的孩子普遍专注力不高。刚刚那位妈妈恍然大悟:
“对哦,我们家孩子每年春天都会花粉过敏,原来这也有影响啊!”是的,每一位家长都不能忽视孩子成长中每一
方面的健康,遇到问题要对症下药,譬如试着避免让孩子吃导致过敏的食物,调理孩子的身体机能,加强孩子的体
质健康。
尽管当天大厅内温度很高,可是家长都一直坚持认真听着讲座,当柯老师和大家互动时更是踊跃参与,原定一个半
小时的讲座结束后,不少家长还是围着讲台前的柯老师,恨不得能让柯老师替自己解答所有的育儿问题,讲座的余
温在柯老师耐心的解答中迟迟没有散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