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用谎言培养听话的孩子

虽然为人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一个诚实的人,然而,几乎每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会经历父母的谎言“喂养”。
从小,当我们问起妈妈“自己是从哪里来的”这个全球难题时,大多数人都会被自己的父母精心编织的谎言搪塞。
如果仔细盘点一下,就会发现我们一直被大人用各种谎言“喂养”长大,当我们做了父母,自然就会传承这些谎言。
于是,一代又一代人就这样习以为常,对孩子的谎言不再存有一丝羞愧。我们究竟被哪些谎言“喂养”过呢?
1
“吊诡”型谎言
我们为了阻止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,但又想不到好办法时,就会想出一些吊诡的事情来欺骗或者吓唬孩子,这类谎言随之就会粉墨登场。比如,“玩火就会尿床”、“吃了西瓜籽,肚子里就会长西瓜”、“在屋里打伞长不高”等等。
2
“恐吓”型谎言
当我们面对调皮的孩子又束手无策时,就会编造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管教孩子,试图借助外界的力量来降伏那个无法无天的“捣蛋鬼”。比如,“你再不听话,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”、“你再哭,警察叔叔就会来抓你了”等等。
3
“搪塞”型谎言
如果我们被孩子问到一些难以直接面对或者难以启齿的话题时,就会罔顾科学知识,而通过自己的编乱造来搪塞孩子。比如,当被问到“我是哪里来的”时,就会有“你是妈妈捡来的”、“你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”等等离奇的回答。
4
“惩罚”型谎言
当我们需要让孩子体验做错事情的后果,或者预防孩子做出一些不符合大人要求的事情时,我们就会拿一些永远不可能实施的谎言来给孩子设定“惩罚”措施。比如,当孩子在外面“惹是生非”了,大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“以后我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”等等。
然而,用谎言“倒逼”出来的“听话”则会隐藏一定的风险。为了契合孩子的年龄、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,我们就会不顾真相,捏造或者歪曲事实。
而等到孩子接触到事实真相的那一刻,不仅会导致我们精心编织的谎言被轻易戳穿,还会导致孩子既有的认知和思维出现混乱、形成的价值观受到破坏,甚至还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。
假若如此,我们的谎言教育就会得不偿失。虽然谎言在短期内能够立即见效,但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长远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。
也许家长会说,要做到一辈子都不对孩子说谎不太现实。确实,成人社会同样流行“美丽的谎言”,面对活蹦乱跳的孩子,有时候也得借助一些“美丽的谎言”。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,而非让孩子变得更“听话”,偶尔使用“美丽的谎言”也无可厚非。
比如,面对孩子“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圣诞老人”这样的难题时,为了呵护孩子的童心,我们就需要尽可能推迟告诉孩子真相。因为圣诞老人的秘密多保留一天,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一份期许。对于孩子来说,多一份期盼就是多一份希望,多一份梦想,更多一份童真。
但不管怎样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在教育孩子的手段上,应尽可能趋近真诚和诚实。因为经常使用谎言进行教育,也可能会培养孩子说谎的习惯。
有本书中的一段话就是对我们很好的警醒:“假如你的孩子说谎,他不是怕你,就是在模仿你。撒谎的父母必定有撒谎的子女,如果你要孩子说实话,就不要对他们说谎。这不是道德问题,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说谎。有时我们因为不想伤害别人而说谎;有时假如人家说我们自私、虚伪,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。”
同时,该不该教育孩子不要说谎,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。但身处如今这样一个说真话很难的成人世界,却让很多家长犯了难。如果鼓励孩子说谎,担心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坏;如果教育孩子不要说谎,又担心孩子步入社会后吃亏。
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长的重要职责。要培养健全的人格,首先就要教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、真诚待人的公民。唯有诚实,才不会故意欺骗别人,才不会总是谎话连篇,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。
至于说等孩子长大后,为了谋生可能在有些岗位上不得不欺三瞒四,为了不伤害别人有些时候只能说一些善意的谎言,相信一个人格健全的成人一定能够独立分辨和判断到底要不要说谎。